点评《沉默的荣耀》:严肃的历史不能做碎片化的商业加工 -
在我的记忆中,印象最深刻的谍战片有两部:一部是孙红雷主演的《潜伏》,一部是柳云龙主演的《风筝》。
《潜伏》胜在那种没有硝烟的沉静,它安静得仿佛自己就坐在镜子前,接受一个生命与信仰的灵魂拷问:我是影子,还是真我?从编剧到主创人员,把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叙述得如此流畅。
而《风筝》是震撼的,它与其说是谍战片,不如说是历史的深思录:在人性与信仰之间的艰难选择。它是将人性撕碎了给观众看,太残酷了;残酷得令人看完就立即想忘记剧情,在这部电视剧中,人性中所有的真、善、美,都被撕得粉碎、撕得鲜血淋漓,以至于无法直视,甚至没有勇气问一句为什么?片中撕碎了友情、爱情和亲情,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,六哥全做到了。
但是《沉默的荣耀》总有一种旁观者的感觉,入不进去。
为什么?
第一,符号化消费
影视界形成了一种风气,把严肃的历史当成了商业片的标签,吃的是题材红利。吴石案是家喻户晓的真实的历史事件,这种严肃的历史事件不能拍成商业片,不妨借一下民粹主义的表达方式:这是资本对历史的商业渗透,如果有外资加入,那就是犹太资本(一笑)。一些观众说是挂羊头卖狗肉,是有这么点意思,挂了严肃历史的标签,其实是盯着的是商业片的收入。
那么,片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经不住求证。
对严肃的历史只能做严肃的陈述,它的事件、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起因、结果,以至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虚构,可以变的是表现形式,无非增加视听压迫力。不存在所谓的“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”的创作原则,只有如何运用真实的历史资料和如何表现历史资料的问题。
第二,与创作原理本质上的冲突
这种错位的创作,是创作原理上的冲突,不管编导多有才华,但基本环境、情节已经被锁定,从而失去自由创作的时空坐标,这已经不是编得好不好的问题,而是创作逻辑拧巴了,人物成了骨架,往骨架上堆“人造血肉”,怎么看都不自然。比如吴石的太太,纯属需要有一个太太,不但营造不出扑朔迷离的悬念,也创造不出一个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太太,她的安排是为了“建立”一个“家”,而这个“家”也是一个符号,是为了对不合理的联络方式找到一个可以解释的出口,随处可以看见创作者那只生编硬造的笔。
是文学创作,还是历史陈述,这在创作中成为互不相融的反向驱动。
为了让片子迎合商业片的特点,把历史人物做了变形手术,蔡孝乾是经验丰富的老地下党,在片子中情绪形象全毁,这是对历史的不严肃,也是对文学创作的调侃,人物性格发展与人物的典型环境分裂成了两张皮。
第三,对历史的污染
当严肃历史成了娱乐的标签,历史将不再是历史。
未来的一代会通过商业片的夸张的表现,形成集体意识中的“真相”,如果是纯粹的商业片,人们不会因为看了抗日神剧,就真的以为可以手撕日本鬼子,但很可能受《沉默的荣耀》的影响,以为林义良真的被一个叫做翁连旺的出卖了,而这不是历史,是故事。
这样的剧让我点评什么呢?
我希望看到更好的创作,中国影视界能创作出一部严肃的历史陈述,成为“密使一号”档案解密的震撼级大片,当然,要运用现代影视技术,通过强大的视听压迫力,让我们的感觉穿越真实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