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是刑警》获白玉兰奖 -
日前,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名单揭晓,《西北岁月》《我的阿勒泰》等爆款剧集云集,由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出品,获得最佳电视剧、最佳导演等7项提名的《我是刑警》最终获得评委会大奖及最佳编剧(原创)奖两项殊荣。获奖的背后,是创作团队用5年深耕和200余位刑警口述实录浇筑的公安题材影视剧破局之道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道:"法者,治之端也。"作为大众传播领域法治精神的视觉载体,中国刑侦剧发展至今,始终在真实、艺术与审核三者的边界探寻破局之道。在最新揭晓的白玉兰奖项中,《我是刑警》当属名至实归之作:
一方面,它强势回归了“真实、重案、实录”的传统刑侦剧审美。
另一方面,它又另辟蹊径,打破了传统主旋律作品易陷入的说教窠臼,在类型化与主旋律之间开辟出一条充满生命力的创作路径。
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,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,折射出中国刑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。
一直以来,公安题材影视剧的命名密码都暗藏创作玄机。罪案剧耽于猎奇,涉案剧醉心思辨,悬疑剧沉迷反转,而《我是刑警》恪守"刑事侦查"的核心命题,用更大的格局去纵观当代中国刑侦史,以35年刑侦史为横轴,15个省市区县为纵轴,构建起中国刑侦事业的立体坐标系。
主创团队坚持“以脚步丈量真实”,历时8个月深入走访200余名一线刑警,5年磨一剑。正是有着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,才能使剧集深深扎根于创作的土壤,从而消解了类型剧易陷入的悬浮感,让刑侦工作的专业与刑警生活的日常成为最为动人的戏剧张力。
《我是刑警》以群像叙事为利刃,劈开类型剧的固有桎梏,在集体主义精神的书写中,完成了对英雄叙事的现代化转译。剧中打破传统刑侦剧“孤胆英雄”的叙事窠臼,以老中青三代刑警形象为笔触,勾勒出一幅鲜活的英雄群像图。
老刑警们的坚守与传承,年轻警员的热血与创新,在秦川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蜕变中交织成网,共同构成了有血有肉、立体丰满的刑警群体。创作上的真诚是尊重真实的力量,没有强人设,没有强情节,没有高光时刻的刻意渲染,只有无数个深夜研判、生死追缉的日常切片。让刑警群体从符号回归人性,这种去主角光环化的创作,让观众看见刑警群体的生命厚度,也为行业剧人物塑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。
在正能量创作的时代语境下,《我是刑警》不仅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电视剧,也在光影领域为我国刑侦事业贡献了一部高水准的影像志。
剧中那些深夜伏案的疲惫身影、技术攻坚的焦灼时刻,将刑警职业的艰辛与荣耀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语言,既映照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进程,也为当前公安题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——无需刻意煽情,不必粉饰太平,真实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力量。
当观众在光影中读懂刑警群体的坚守,也就读懂了"平安中国"四个字背后的千钧重量。